什么是瓷器胎体析盐?
瓷器胎体在烧成出窑后,由于制胎原料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起物理变化,在没有上釉的断面上有程度不同的白化层,这个白化层就是胎体析盐。一般来说,胎体中含铝较低者(如磁州窑、建窑、定窑等)析盐层较薄;胎体中含铝较高者(如江西、湖南等地釉下褐彩瓷、吉州窑、景德镇湖田窑等)析盐层较厚。
有人认为宋元时期的瓷器胎体没有析盐,出现析盐现象的瓷器是明清时期的。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。
宋元瓷的胎体是否有析盐,首先要看宋代瓷业的制胎工艺。制胎的主要原料是高岭土、粘土。在宋代,制作瓷器的匠师在取土、加工过程中,是不可能把胎土中的微量矿物成份分离掉(或提纯)。胎土(包括釉料)中含有的长石、石英石、云母、铁锰等化学元素,经过1100℃以上的高温烧成后,胎体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不可能分离掉,只能按这些化学元素在高温中的物理变化形成瓷胎釉的成分。因此,宋元时期瓷窑烧成的瓷器上必然有析盐现象出现。
其次,宋元时期的窑场与明清时期的窑场相比,规模小、窑炉小、装烧数量少,且用柴烧,烧成的瓷器火温不够均匀。有些窑场为了保证出精品瓷,有意降低装烧量,减少薪柴负载,致使胎体中的一些化学元素未能充分发挥其效应。因此,宋元瓷器中有一部分瓷器的胎体出现析盐现象程度比较轻、比较浅。
第三,瓷胎中的析盐成份,在高温的作用下,很容易使胎体软化。如果上釉过厚或浸釉时间过长(或器皿上釉时,没晾干即入窑烧),就有可能在烧成时把胎体中的析盐成份浸到釉层中,再加上宋元瓷的釉层普遍较薄,胎体上施釉量充足,所以,有些宋元瓷器的胎体上没有析盐或析盐不明显。